行业相关
 
 
 ·楼市有病,“救”不如“治”


楼市有病,“救”不如“治”

国务院日前出台刺激经济发展十项措施,其中一项是有关房地产业的。有人将此解读为国家开始“拯救”楼市,说房价又该涨了。实则不然。措施的目的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,而非挽救下跌的房价。

  但在此之前,许多地方政府出台的措施,却多被认为是彻头彻尾的“救市”。尽管舆论对此一片质疑,但这些地方政府似乎已顾不了那么多了。

  站在这些地方政府的立场,楼市确已到了“非救不可”的时候。这恐怕首先因为对财政收入的担心。近些年来诸多地方政府养成了对“土地财政”的极度依赖,如今楼市不振,土地流拍比比皆是,地方政府抑制不住地产生“救市”冲动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  当然,从实际效果来看,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地说地方政府“救市”是为了赚钱。其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经济全盘考虑的现实之需。这是因为,在目前我国的发展模式下,房地产业的行业关联度实在太高,其对经济的影响实在太深远。

  房地产业上下游共涉及50多个行业。据测算,每减少100万平方米房地产建筑量,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,减少钢材需求2万吨。房地产业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已达1/4左右,在拉动经济的“三驾马车”中的两驾都不景气的情况下,如果房地产业也出现问题,将对我国经济构成重大风险。

  而房地产的问题实际上已经现出端倪。据报道:由于楼市萎靡,今年上海家装行业的产值将缩水30%~40%;8月份,国内生铁和钢材产量出现近年来罕见的同比负增长,房地产业需求减少是重要原因;同样由于楼市低迷,全上海10万地产经纪人,已锐减至4.5万……如果任由这些情况发展,势必严重影响经济全局,进而危害社会稳定。从此角度而言,“救市”实不可少。

  但“救市”动用的是公共资源,花的是纳税人的钱,就应该问个究竟。弄清楚房地产市场“生病”的原因,不仅有助于对症下药,也对避免日后重蹈覆辙大有意义。

  中国房地产何以至此?原因很复杂,但其中有一条相信大家有着高度共识,那就是:一些“非正常”力量合力把房价推高到了一个荒谬不经的地步,最终使得供需链条脱节,整个市场难以为继。这股“非正常”力量,包括无节制逐利的开发商,疯狂的炒房者,违规放贷的银行,甚至寄生于房地产成本链条的腐败分子。当房价下跌时,这些人的利益将受损,他们自然要不遗余力地鼓吹“救市”。

  对于这种现象,社会上早有一种看法,是说房地产业“绑架”了中国经济。今天看来,该比喻十分贴切。这里的“绑匪”,无疑是上文提到的“非正常”力量,人质则是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。

  现在人质被牢牢控制在了“绑匪”的手里,政府如不出手解救,就有危险。但又不能像电影上那样,派个狙击手,把“绑匪”一枪撂倒了事。那么就只好交赎金了——用财政收入补贴买房者、减免税费……明明搞绑架就不对,被绑者家属还要被迫拿钱去赎人,这种憋屈,相信所有识大体的人都感同身受。

  在此笔者不得不要对这些救市的地方政府说,与其现在硬着头皮去交赎金,何不早把房地产市场“治安”管好,不给其孳生的机会?平时锻炼好身体,总比生了病再吃药强。更何况,生这样的“病”,不仅不能博得同情,相反还会招致唾骂。(第一财经日报)

 

来源:证券之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