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相关
 
 
 ·中国房地产报:救楼市就等于救国货


中国房地产报:救楼市就等于救国货

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和亚洲金融危机期间,都出现了各国国民纷纷伸出援手,以买国货的形式参与扩大内需,从而提振本国经济信心的生动事例。其中最经典的,前者是美国人节衣缩食买自己的“福特”牌小汽车;后者是韩国人拿出压箱底的金银细软买自己的“三星”产品。

    当下,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,正等待各类细则的配套。但这些还远远不够,恢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,除了把扩大内需、刺激消费的政策变为他们的实惠外,关键要帮消费者从疲软的心态中摆脱出来,让大部分国民意识到,救楼市不是救开发商,不是救行业的小利益,而是救整个经济大局,救全民的就业机会,救我们那些不得不出口转内销的国货。

    这几年,我们在定位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同时,却忽略了另一事实,那就是除了支柱地位外,房地产业还是一个涵盖、消化、转移50多个行业的国货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。有数据统计,当人们购买了一套普通住宅时,就等于消化了300多件国货产品,接纳了11个本国工种和相关劳动力,而生产、加工、消化国货的房地产业,由于属密集型的劳动力市场,基本与外资和外国品牌无关。

    因此,我们完全有理由说:救楼市就是救国货。试想,中国制造业、加工业的三大国货巨头:建筑、建材、家电三大产业,如果没有房地产业给予流转和消化,很难说这些产业还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和去处。而体现国货优势的另两大产业:餐饮娱乐、旅游休闲,同样也与房地产行业密不可分。可见,国家用政策鼓励了购房,银行用信贷支持了购房,就等于一环扣一环地解救了陷入这一生存链困境的大部分相关产业。

    救楼市就是救国货,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。众所周知,扩大内需的最大生力军在农村,而农民工又是国货消费的最大群体。一旦房地产业陷入萧条,其下游的建筑业、装饰业就会减少就业机会,迫使这一人群回流农村,进而影响我国城乡统筹新策的推动。更严峻的是,如果开工大量缩减,将直接影响农民工的经济收入。而一个收入减少的群体,是注定无力在扩大内需中起到拉动作用的。

    重要的还有,在我国亟需购房的主力人群中,就包括生产国货的制造业工人和第三产业工人。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购房;另一方面又寄希望自己所在的产业效益不大幅度滑坡,以保留对购房的期待和希望。上述两个因素,都必须与楼市的逐步复苏互有关联。毕竟楼市一蹶不振,与之相关的国货市场必将受累,最终受害的还是依靠这组链条生活的所有百姓。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人们往往把娃哈哈、汇源等已布满外资毛细血管的产业,理解为“民族工业”。而忽略了房地产作为中国最大国货市场的民族产业地位。实际上,无论是承接房地产业传统的制造和加工,还是对规划设计、建筑节能的创新,都需要将房地产视为自己的民族产业。否则,外资必然会抢占这一“国货”高地。

    生产更多的国货、消费更多的国货,是扩大内需、弥补出口不畅必不可少的手段。这一点,无论是政府层面,还是公众理解,都应主动补上一课。当然,作为一种特殊的、责任型的国货,地产商自身也必须生产出物美价廉质优的产品,真正与生产国货的主流身份和地位相匹配。

来源:中国经济网